上崗僅僅兩年,就能在某重要修理任務中挑大樑?
走進海軍某部,記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撼:船塢裡,26歲的助理工程師陳肖彭熟練運用工具,對主戰裝備的核心部位進行拆解。
此次修理涉及項目多、技術難度高,按照他們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,陳肖彭恐怕連“入門”的機會都沒有。2021年,該部組建維修保障技術支持團隊,利用組織管理和專業技術優勢,統籌開展多崗位培養,努力縮短人才成長週期。當時,剛剛走出校門的陳肖彭加入其中,有了技術能手的結對幫帶、更多實裝實操的磨鍊,他迅速完成“能力進階”。“如果沒有團隊的培養,我肯定不會進步這麼快。”陳肖彭話語裡充滿感激之情。
人才成長需要沃土。該部領導告訴記者,近年來,他們結合單位實際,緊貼任務需要,區分人員類別,探索推進以青年幹部創客團隊爲基礎、以水聲專業創新團隊爲重點、以維修保障技術支持團隊爲依託、以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爲儲備的“三隊一站”建設,爲體系化、整體化、工程化培養人才搭建了廣闊平臺。
該部某總站一名工程師曾獲國家級獎項,卻一度因缺少“用武之地”而煩惱。成爲青年幹部創客團隊帶頭人後,他不僅接觸到更多的科研資源,獲得充足的經費支持,還有更多機會深入練兵備戰一線開展課題調研。
那年,這名工程師帶領課題組成功研發某專用工具,將某型導彈裝配流程大幅縮減,提高了裝備應急應戰速度。科技創新帶來戰鬥力增效,激發了部隊官兵參與科研的熱情。慕名而來的某中隊幹部管彥鵬,在該工程師領銜的課題組“進修”後,更加註重從技術層面思考戰術問題。前不久,他申報的某軍事課題順利完成結題評審。
如果說青年幹部創客團隊激發了人才成長的無形活力,那麼水聲專業創新團隊的成立,則打破了影響人才集聚的有形壁壘。
據瞭解,水聲專業創新團隊堅持以戰訓實際和科研任務爲牽引,打破編制和專業限制,從機關業務部門、艇員隊等單位挑選專業骨幹,促進了作戰應用和專業研究優勢互補,實現了“戰、訓、研、驗”深度耦合。教練員齊振原來只能在本專業默默耕耘,鮮見創新成果。加入團隊短短几年,他便參與完成10餘項重大科研課題,被評爲“軍隊青年科技英才”。
評價一支部隊的科技創新能力,既要看“領頭羊”,也要看人才儲備。那年,該部着眼打造梯次銜接的人才方陣,與海軍航空大學合作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。在這裡,一批批有發展潛力的後起之秀“加鋼淬火”。工程師米巧麗剛進站時,恰逢某重大任務下達。她主動申請參與,與課題組的同事合力攻關,爲延長導彈定檢週期、減少更換裝藥次數提供了數據支撐。如今,米巧麗已學成出站,談及收穫,她說:“在工作站,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,科研觸角不斷向更深更廣領域延伸。”
一名專家帶出一羣骨幹,一羣骨幹盤活一個領域。採訪中,記者瞭解到,“三隊一站”各有側重、形散神聚,效能輻射到越來越多的專業崗位,組建以來共孵化轉化科研成果100餘項,培養出70餘名科技尖兵。“只要把官兵的智慧力量匯聚起來、把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釋放出來,就一定能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,形成英才輩出的生動局面。”該部領導表示。(劉敏 金雅蘭 隋一範)